《周易》有言:“天地節而四時成。”萬物由天地孕育而生,同時萬物也蘊含著天地之道。萬物的四時循環、氣候變遷、節氣往復,正是天地有節的外在體現,也是人的存在及其生活的根本參照。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提起二十四節氣,我們的耳畔常常會響起這首清新的節氣歌,眼前也似乎再次浮現出童年的畫面:也許是在北方大雪紛飛的火炕上,也許是在江南鮮花盛開的庭院里,臟兮兮的小伙伴,鄉土氣的鄰居,憨厚實誠的爹媽,都給過我們關于節氣的常識和故事。 試問,從山間鄉土走出的孩子,有幾個沒有從小就接受過來自鄉民的樸素“節氣課程”的熏陶?那種自然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為我們的人生打上了底色。可是,當我們長大成人,當我們進入城市生活,當我們越來越依賴現代科技時,我們都成了患有“自然缺失癥狀的孩子”,我們的生活失去了天地律動的參照,失去了季節感,也失去了生命成長中必不可少的時光敏感力和萬物感知力。 《天地有節——二十四節氣的生命智慧》(下文簡稱《天地有節》)一書是湖南師范大學教授黃耀紅先生關于節氣的文化隨筆集。《天地有節》一書刺痛了我們對自然萬物的鈍感,也喚醒了我們潛藏在身體深處的自然智慧。據說,我們的遠古先民和我們的幼兒時期,都具有一種如鳥獸一般的感知并預知自然變化的能力,甚至可以看見我們今天的成人看不到的東西和現象。只是因為我們開始過度地依賴外在的先進工具和科技產品,我們自身原本具有的那些在今天看來屬于“超能力”的能力才消失了。正如黃耀紅先生所說:“我們漸漸迷失于現代性的窮途。”那么,在心靈上回歸童年,在生活上回歸自然,在思想上回歸天地,應該是我們未來的智慧選擇。 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篇佳作。這些文字不是作者埋首書齋利用一整段時間突擊創作的科研成果,而是為草木所感、因時光所動,作者通過筆下文字和天地節氣一起同行、同頻呼吸而完成的一次年度之旅。正如作者所言,“這是一段奇妙的體驗。時間,不再是日歷與鐘表的計量,而是月下草叢的蟋蟀,窗前映雪的寒梅,是庭前燕歸來,陌上楊柳青。”正因為有了身體的參與,有了靈魂的糾纏,有了萬物的啟示,這部“節氣之書”才不只是一本中華文字的美妙集合,更是一支天地自然的生命之歌,一首萬物律動的哲理之詩,一幅四季變遷的時光之畫。 這本書不是對二十四節氣本身及其特點的學術研究,而是一部相當“私人化”或“個人化”的體悟式文學作品,整部書充滿著詩意、童趣和農事與民風。閱讀《天地有節》,我們就像在詩歌里走過二十四節氣,走過一個春秋,讓人的心中自然生出詩意,又時不時地會回首自己的童年,讓人駐足流連、心生歡喜。而其中耕種、收割、飲食、風俗等與節氣有關的農耕生活內容在書中絕不少見,讓我們看到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和鄉土中國是如何依照節氣的變遷和智慧來安排自身的生活。 節氣,是“天地有節”在萬物生成變化中的自然顯現,是天地之道的時間法則。黃耀紅先生說,“天地有節,四時有節,生命有節”。其實,節氣背后隱藏的是關于天地、四時和生命的節律、節制和節操。 天地有節律。所謂“節律”,是節奏和規律。一年有四季,四季有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又有三個物候。花開花謝、寒來暑往、循環往復,這便是天地萬物運行的節奏和規律。有了節律,萬物便不再神秘莫測,不再與人無關,而是人可以欣賞、可以把握、可以感知,甚至可以預測的生命共同體。天地有節律,萬物便不會失序;人世有節律,生活便不會失控。 天地有節制。所謂“節制”,就是自我約束和控制。天地的運行、時光的變化,都拿捏著自己的步伐,絕不會朝著一個方向無限制地發展。而最能體現天地“節制”精神的節氣便是“小滿”。黃耀紅先生說:“當‘小’與‘滿’走到一起,一切才是最美的生長狀態。它是滿,卻不是大滿,更不是爆滿。”其實,小滿不只是最美的狀態,更是最智慧的狀態,因為它懂得自我約束和控制,不讓自己“大滿”或“滿到極致”而陷入反面。正如黃耀紅先生所言:“回到小滿,一切都是剛剛好。” 天地有節操。所謂“節操”,是一種氣節、操守和道德底線。天地萬物自生自長、自衰自滅,本沒有時間的概念,更沒有倫理的意義。是人,賦予天地以道德的價值,同時人又從天地運行中發現“天道”,進而融通“人道”。二十四節氣是人發現的天道之則,也是人用以規范人世的準則與律令。首先,就是對天地的敬畏與謙卑。黃耀紅先生在書中說,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那天,居廟堂之高的皇帝必然率百官迎春于東郊,迎夏于南郊,迎秋于西郊,迎冬于北郊。這是萬民之主代表人世向天地表達的一種道德敬仰和謙卑之心。其次,是感恩之心。二十四節氣是上天賜予大地的二十四種禮物,沒有上天的恩賜,大地的萬物包括人類都無法生存。即使是作為苦熱代名詞的“大暑”,也并非是對萬物的折磨,依然是一份賜予和滋養。黃耀紅先生說:“酷暑的光照與溫度,都在轉化出生命的神奇。在水稻那里,它化作了清香;在花朵那里,它化作了明艷;在果樹那里,它化作了甘甜;在土地那里,它化作了豐腴……” “從來不曾像現在這樣:對陰陽、冷暖、風雷,如此驚奇;對草木、飛鳥、百蟲,如此敏感;對聲音、色彩、變化,如此在意。”這是黃耀紅先生在書寫《天地有節》的過程中和之后的真實感受。其實,這也是我閱讀該書之后最大的體會。好像自己也開始要變了,變得開始在意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驚異于天地的風云變幻,開始向有季節感的生活投入濃厚的興趣。 >>>更多美文:情感日志
- Oct 12 Sat 2024 14:53
親愛的,別到處訴你的苦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